一.提前还贷潮

【资料图】
居民的“提前还贷潮”还在继续,针对房贷提前还款难等问题,央行、银保监会近日召开部分商业银行座谈会,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客户提前还款服务工作。
针对部分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贷、消费贷提前还款的情况,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做好贷前贷后管理,加强风险警示;监管部门将加大检查处罚力度,及时查处违规中介并披露典型案例。
提前还贷潮也体现在金融数据上,1月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加4.9万亿元,其中企业中长期信贷是主要驱动力,而居民信贷偏弱,尤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同比减少。
除了地产销售依旧低迷,另一大原因就是提前还贷和新投放的贷款相互抵消,拖累了增幅,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乏力,2022年全年增速均呈现快速下滑趋势,四季度末同比增速仅为1.2%,创2004年有数据以来最低。
提前还房贷现象引发市场关注,是什么在推动居民提前还贷?
二.理财赎回潮导致居民闲置资金飙升
此轮提前还贷潮与去年理财赎回潮有关。
2022年银行理财两次"破净",一次是3月由股市调整引起,不过理财产品投资股市的占比较小,叠加4月债市就开始回暖对冲股市的下滑,影响还可控。
另一次是11月,受资金面收紧、经济预期转变影响,债券市场突然进入熊市,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1月1日2.66%持续上行至12月6日的2.96%,债市调整拖累理财产品净值全线下跌,即使R2级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也未能幸免,引发年内的第二轮“赎回潮”。
理财配置债券的比重较大,大额赎回需要债基变现,导致债市进一步调整,理财净值又下跌,形成"净值下跌→产品亏损→客户赎回→流动性压力→卖养→净值下跌"的负面循环,踩踏下22年12月一度有超过26.8%的理财产品出现破净现象。
市场波动引发赎回潮只是表面,归根结底还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有天然的刚兑信仰,不接受银行理财产品也会亏本,而2022年又是理财产品基本实现全面净值化的一年,2018年4 月资管新规落地后,20多万亿银行理财就开启净值化转型,截至2022年6月末,净值型产品占比升破95%,银行理财产品承诺“保本保收益”的时代已经过去。
净值化对习惯稳收益的老百姓冲击巨大,大量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离开理财体系,理财存续规模持续下降;叠加2022年房地产市场低迷,房价上涨预期减弱,居民加杠杆购房投资动力也不足,赎回的资金只能再以存款方式回流银行,带动银行存款飙升。
2022年居民存款大增17.84万亿元,2023年居民存款高增特征仍在延续,1月居民存款大幅新增6.2万亿,创历史新高。
居民手握大量现金,但存款收益率又很低,在缺乏投资渠道的背景下,用这些闲置资金偿还高负债、减少利息支出,看起来最为保险和经济,这就让居民产生了较强的提前还款意愿。
三.新老贷款利率倒挂提高还款意愿
除了投资渠道受限,居民提前还房贷,还因为存量房贷与新增贷款之间的利差过大。
在去年四季度理财赎回潮越演越烈的同时,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也在进一步放松,去年10月部分城市开始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;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,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全国平均为4.26%,同比下降1.37个百分点,为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。
1月5日央行将临时性政策常态化,据业内人士估计,全国100个城市中可能有高达70个城市,都将在今年一季度下调房贷利率,这意味着全国首套房贷款利率或还将继续下滑。
但另一头,存量房贷利率却没有多大调整。2021年前全国房市火热,为抑制地产投机现象,购房者房贷资金成本普遍较高,虽说贷款利率会跟随LPR重新定价,但加点幅度不再调整,使得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幅度远低于增量,之前购房的居民自然就有了"房贷利率定高了”的想法。
这就让居民动起了“借新还旧”的小心思,但这些存量按揭贷款客户,无法用现有房产再申请一次利率更低的首套房贷款,受限于财力,大多数购房者也只能用手头的闲置储蓄提前偿还部分房贷。
不过与此同时,稳增长背景下,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走低。以北京为例,2月9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调查统计处处长周丹指出,北京人民币贷款利率屡创新低,去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.09%,比上年同期低67个基点,再创统计以来新低。
这使得以低利率的企业或个人贷款,置换高利率存量房贷成为可能,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"部分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贷、消费贷提前还款"的现象。
提前还贷潮对银行是不小的挑战,在推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下,将客户的提前还款额进行再投资的压力较大,银行或将面临利差损失。据东海证券估算,银行利息损失可能达到278亿元至585亿元,占银行业2021年度净利润的比重1.3%-2.74%。
关键词:
提前还贷潮愈演愈烈
这个锅要理财亏损来背